二、农业开发区纪实---(八)巴彦陶来
- 发布日期:2013-12-18 18:14
- 浏览次数:
基本情况:巴彦陶来农场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以东10公里处,是全旗唯一的国有农垦企业。1956年建于查干套海。1958年为了支持国防事业,迁到现址。曾先后隶属甘肃酒泉农垦局、内蒙古农垦局直辖,1984年1月移交当地政府管辖。总占地面积7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2万亩,实际耕地面积19706亩,林地面积1.6万亩,可利用草地5100亩。种植作物以棉花、蜜瓜、饲草料为主,牧业养殖以骆驼、白绒山羊为主,全场牲畜总头数3000头(只),其中骆驼244峰。2007年总户数355户,总人口923人,其中在职职工187人、退休职工227人。辖8个农牧业生产队,工矿企业有提金厂和棉花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旗属驻场单位3个,公安派出所、农村信用社、邮电所。
发展历程:1957年,查干陶海农场建立后,为了满足全旗人民的生活需求,场党委、管委团结带领全场职工,克服没有机械设备及农具不配套的困难,人工开荒种地,修筑渠埂,肩挑车拉,平田整地,铺沙施肥。农场首次试种小麦取得成功后,不断扩大耕地面积,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工程,配备灌溉设施,逐渐形成了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的农牧业种植模式。但由于当时种植均以大田种植为主,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农牧业科技含量低,职工增收缓慢。为了提高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农场开始种植以蔬菜、瓜果为主的经济作物,1958年农场试种棉花取得了成功,结果在“以粮为纲”方针干扰下,棉花种植没有形成规模经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大干部职工排除干扰,“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粮料生产仍保持稳定。1971年,在国务院北方农业会议精神指引下,额济纳旗革命委员会提出“全旗上下齐动员,各行各业都支援农业”的号召,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其中1975年和1979年粮食基本达到自给。
“七五”期间,在“禁止开荒、保护牧场”政策下,开始了退耕还牧工作。1983年,随着农牧区经济体制的改革,畜牧业实行草畜双承包,种植业推行承包到户的大包干制度,本着“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经营方针,弃农经牧搞副,逐步压缩了耕地面积。为促进农牧业生产,全场上下围绕以建设稳产高产的园田地为目标开展工作,但由于经营方针的多变,导致农牧业生产稳中有降。
“八五”期间,为了进一步提高职工、农牧民的增产增收步伐,场党委、管委,提出了“以农为主、以工促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经营方针,全场上下团结一心,紧紧围绕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为指针,狠抓农牧业生产基础地位建设,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瓜菜为主,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改善农田基础建设,不断缩小广种薄收的大田种植面积,大搞园田化建设,确保了粮料生产的持续增长。
“九五”期间,继续贯彻执行“以农为主、以工促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立足农场实际,面向市场求生存促发展。继续稳定农牧业生产基础地位,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倡科学种田,加大科技培训,合理调整了种植结构。1997年,全场大面积开始了地膜覆盖种植棉花,同年,筹建了产加销一条龙、公司+基地+农户管理模式的棉花公司,形成了棉花产业链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五”期间,提出了“生态立场、农业兴场、工业强场、产业富场”的发展思路。“十五”期间是农场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时期,全力争取项目建设,不断改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项目区内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了园田化建设,使全场水、电、路、林、渠、闸相配套的农田面积有了大幅度增长。
2000年引进密瓜种植获得成功后,密瓜播种面积逐年上升,成为继棉花之后的又一个主要的经济作物。为了延伸产业链,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2004年初,公司在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先后筹资228万元筹建了高蛋白饲料加工厂,并投资110万元兼并了东风镇一家棉花加工厂,壮大了企业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全场农牧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棉花、密瓜的大面积成功种植和连年丰收,职工群众的收入稳步增长。先后安装开通了调频广播、移动通讯基站、小灵通通讯、有线电视、网络宽带等业务,并完成了主街道的硬化和路灯的安装使用,完成了全场的自来水饮用等工程,切实改变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场职工于1996年整体加入养老保险,2003年6月1日加入医疗保险,全场农牧民也已于2005年加入了全旗农牧民养老保险及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贫困职工、农牧民也全部纳入了额济纳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截止2007年底,全场工农牧业总产值达到1833.3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0万元;职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900元,比2000年增加3350元,上缴税金35万元。
巴彦陶来农场的农业发展,为额济纳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从20世纪60—70年代的粮料生产,提供农副产品,满足全旗人民的粮食自给,到20世纪90年代特色农业的兴起,棉花和蜜瓜是农场的拳头产品,也是额济纳旗的优质名牌农产品。特别是棉花产业龙头企业—额济纳旗棉花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兴办,填补了自治区棉花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三项空白,也为农牧民致富达小康提供了途径。漠洲牌棉花和居延牌蜜瓜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内蒙古名牌农畜产品。
建场50年间,巴彦陶来农场先后获得了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先进乡镇企业、全区农垦系统优秀奖;全盟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盟星级用人单位、全盟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先进集体、全盟劳动关系和谐单位、全盟发展非国有经济千万元工程单位;全旗先进基层党组织;“十五”期间连续获得全旗目标考核实绩突出奖、全旗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旗计划生育实绩突出奖。并获得了全旗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全旗妇联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奖、全旗团委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奖、全旗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旗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全旗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全旗劳动关系和谐单位、全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单位、全盟、全旗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发展前景 工农牧业总产值以每年15%的增长速度递增,到2012年达到3608.39万元。其中:农牧业总产值为3124.26万元,工业总产值为484.14万元。人均纯收入以每年18%的增长速度递增,到2012年达到13497.77元。全场总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16200亩,牲畜存栏数达到5000头(只)。黄金生产五年累计完成75公斤,力争达到100公斤。上交税金累计达到1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