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方志编修 > 大事回眸

一、阿拉善旗建旗始末

  阿拉善旗之地,古为《禹贡》雍州之地域,先秦时为月氏、乌孙等族居住。汉代初年,匈奴老上单于击走月氏。此后,乌孙又被迫迁走,今阿拉善旗一带,遂为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驻牧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因在与汉的争战中失败,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降汉。汉于其地分别置五属国以治之。今阿拉善旗一带属汉朝。汉武帝为控扼匈奴,后相继置河西四郡,以今阿拉善旗一带,分隶于武威和张掖郡。晋为前凉、北凉、后凉地,北魏为边外地。

  隋代,分属武威、张掖两郡。唐代,废郡为州,今阿拉善旗属凉州。八世纪中叶后,由于安史之乱,阿拉善地区为吐蕃、回纥所占有。十一世纪初,党项族兴起,继之建立了“大白上国”(党项语自称“邦泥定国”,汉意为“大白上国”),国号“大夏”,因其在中国西部,史称“西夏”。在阿拉善地区建立黑山威福军司(驻阿拉善右旗),白马强镇军司(驻阿拉善左旗吉兰太地区),与设于贺兰山口的克夷门朝顺军司互为表里,共同捍卫京畿。

 

  十三世纪初,西夏为蒙古军所灭,阿拉善地尽为蒙古国所有。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大蒙古国”为“大元”。元朝在全国设11个行省,185路,阿拉善属甘肃行中书省。

 

  明代元而兴,阿拉善地隶属陕西行都司的甘州、肃州和山丹等卫,十五世纪中叶,瓦剌也先崛起,称雄漠北,阿拉善遂为其所并。天顺年间,东部蒙古复兴,阿罗出、孛来、小王子、毛里孩,亦不刺等都先后进入河套和贺兰山以西地区;达延汗死后,鄂尔多斯之一部徙牧阿拉善。明嘉靖(1522——1566年)年间,达延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长子滚必里克墨尔根济农为鄂尔多斯部长,雄据河套。他在讨伐青海亦不刺之后,“以十万之众屯贺兰山”。阿拉善一直是其重要牧地。及后,博硕克图济农弟朝库尔台吉、圪赤圪台吉、著力图台吉的子孙等,也相继驻牧于甘肃永昌边外昌宁湖一带(今阿拉善右旗)和贺兰山后长流水(今阿拉善左旗)等处。清代初年以来,遂为额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驻牧地。

 

  “阿拉善”由贺兰山而得名,为“贺兰山”之音转。最早见《蒙古秘史》(“阿刺筛”原文旁注贺兰山)。阿拉善旗建于1697年,距今有313年的历史。1950年3月31日前全称为“阿拉善霍硕特旗(亦称和硕特旗),后改称阿拉善旗。

 

  阿拉善霍硕特旗,为地域名与部落名组合而成,《清史稿》载:霍硕特“系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与和硕特同族。和硕特旧为四额鲁特之一,故称额鲁特部。”因其驻牧地处黄河河套之西,故又称西套额鲁特蒙古。

 

  元朝灭亡之后,明永乐七年至十一年(1409年——1413年),明朝为安定西北边远地区,明朝封漠西蒙古瓦剌部的三个封建主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图勃罗为安乐王;封漠北封建主阿鲁台为和宁王。马哈木死后,其子脱欢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承袭顺宁王位,先后兼并和宁、贤义、安乐三王的部众,合四部为瓦刺(亦称卫拉特)蒙古。瓦刺蒙古四部至十六世纪,逐渐演变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遂称额鲁特蒙古(或称厄鲁特蒙古)。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额鲁特四部人口发展,牲畜增多,由于草场狭窄而开始向外迁徙,寻求新的牧地。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勒克因受准噶尔领主哈赖忽刺威胁、排挤,率部到俄罗斯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玛努托海一带游牧。1636年秋末,和硕特部首领巴尔斯图鲁拜琥(号顾实汗,因其在喀尔喀部与额鲁特部之间发生战乱时期,二部之间壁垒森严,行旅断绝。巴尔斯图鲁拜琥冒生死风险,通过巧妙而高超的调解,平息了双方的战争,给二部人民带来了和平。东科尔呼图克图和喀尔喀的封建主们十分满意,共同赠给其“大国师”的称号,“顾实汗”即 “国师汗”之音转。以下简称巴尔斯图鲁拜琥为顾实汗),应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邀请,以及寻找新牧地,摆脱战乱,率领和硕特部的兵马向青藏高原进军。次年正月,在青海湖西北岸以一万余精兵摧毁了却图汗的三万军队。经过这场战争,青海广大地区进入顾实汗的掌控之中。1638年,顾实汗在新疆的大部分和硕特部众陆续移牧青海境内。1640年顾实汗攻入康区,一举击溃白利土司,释放了被白利土司监禁的西藏佛教的萨迦、格鲁、噶举各教派的僧人,博得了各教派僧俗信徒的好感。顾实汗消灭白利土司后,突然引兵到达前藏,击溃藏巴汗。1642年顾实汗攻下日喀则,摧毁了藏巴汗地方政权,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权,至此,顾实汗已成为青海、康区、西藏的全国藏族地区的统治者。

 

  顾实汗在宗教上压制过去曾与格鲁派敌对的教派,并扶持西藏喇嘛教的格鲁派在藏族社会上取得了独占优势的地位。五世达赖和班禅遵封顾实汗为“丹增却吉嘉波”,意为护教法王。后来,藏族人民都称顾实汗为“顾实丹增却吉”,在格鲁派寺院的壁画上,常在达赖五世的旁边绘有一个环眼,络腮胡的王者,即是顾实汗。顾实汗对格鲁派内部的人事上,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安排。以致出现了格鲁派的另一个活佛系统,即班禅活佛系统的建立。1645年,他给其老师罗桑却吉坚赞加了一个“班禅博克多”(班禅即大师、大学者之意;博克多是蒙古语对智勇兼备之人的尊称)封号,从此,“班禅”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尊号,而不象以往那样随便使用了。清廷于1731年正式册封班禅五世罗桑意喜为“班禅额尔德尼”,在一定程度上是顾实汗平衡策略的继续。清顺治十六年(1653年)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在顾实汗的引导下,前往北京朝见清朝顺治皇帝表示内附。清朝册封巴尔斯图鲁拜琥“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皇朝蕃部要略》、《圣武纪》均作“遵文行义”,《清实录》作“遵行文义”)。为崇奉他的功绩,西藏、青海额鲁特部居住地和阿拉善旗较大的喇嘛庙,每年的腊月18日至翌年的正月18日,供奉顾实汗一个月。自成惯例,历代相传。和硕特部为明末清初祖国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7世纪中下叶,沙皇俄国开始窥伺中国西北边疆,除蚕食中国领土外,还扶持准噶尔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及漠南蒙古地区,凌辱残害新疆、青海、西藏的兄弟民族。1676年,噶尔丹向和硕特部首领鄂其尔图发动进攻,1678年春,将其消灭。鄂齐尔图之妻多尔济喇布坦率部分部众迁往土尔扈特蒙古汗廷境外,而鄂其尔图及楚琥尔乌巴什的部众,不甘为噶尔丹役属,率众先后离开新疆,迁居到甘肃、青海(今青海和硕特蒙古)、阿拉善一带。迁至阿拉善的有二部四批五支额鲁特部众。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以顾实汗第三子巴颜阿布该阿玉什第四子和罗理为首领的兄弟12人,率所属和硕特蒙古部众和额尔德尼和硕齐(准噶尔部楚琥尔乌巴什之子罕都台吉的陪臣,罕都时年13岁,陪臣携其逃出)的准噶尔部众,避噶尔丹之乱,庐帐万余徙牧阿拉善;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鄂其尔图之孙罗布桑衮布阿喇布坦,以达赖喇嘛的名义向清朝“表请赐居龙头山,辖西套遗众”,清朝把这批部众安排在今阿拉善右旗南部一带;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以罗布桑额琳臣(为楚琥尔乌巴什策5子)台吉为首的准噶尔部众,乘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之机,携“子弟台吉10余人,弓箭手500余人计1000余口”逃到西套,请求归附,清廷遂令“与罕都台吉暂且同居;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罗布桑滚布阿喇布坦卒,。因无子嗣,清廷召其从弟噶尔檀多尔济携众自准噶尔东上入阿拉善境,辖其部众。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和罗理至北京奏请归顺,清廷封给宁夏、甘肃边外地,为其游牧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一月,清廷按内蒙古四十九旗之例,编制佐领,册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授扎萨克印,设阿拉善霍硕特旗,为上不设盟,直属清廷理藩院典属清吏司管理(和内蒙古24部49旗之属于旗籍清吏司者不同的特别旗。)阿拉善霍硕特旗辖地“至京师五千里,东起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隔河相望;西与额济纳旗河源接壤;北逾瀚海,从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部)起始;南与甘肃省凉州(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接界,”总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旗札萨克府“额肯衙门”设在“夏日布勒都(今阿拉善左旗吉兰太镇境内,又名紫泥湖)。”旗扎萨克实行世袭制,为统辖全旗僧俗,贵族及属民的首领,又是地方行政、司法、军队的最高长官。扎萨克之下设旗衙门,亦称印务处。分层设置协理台吉(图萨拉克齐)、管旗章亲(札克拉克齐)、梅伦章亲、札兰章亲(参领)、笔贴式等管理旗衙门行政事务。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罗理卒。其三子阿宝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袭多罗贝勒和札萨克位。阿宝与皇族格格道克欣公主联姻,授和硕特额驸,赐第京师,命御前行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阿宝奉清廷之命率所部兵500,为右卫将军费扬古参赞,随清军赴新疆哈密,击败准噶尔部。同年,阿宝仍以参赞身份,偕同其兄之子罗布藏达尔济,往会西安将军常柱等驻守巴里坤,并在伊勒布尔和硕、阿克塔斯、乌鲁木齐等地击败准噶尔军。他先后驻守巴里坤等地6年,所战皆胜。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又奉命随同平逆将军延信,自巴里坤率和硕兵500名,击败准噶尔军,并随军护送达赖七世格桑嘉措入藏。阿宝奉诏留守,参赞驻军将领定西将军策旺诺尔布的军事,驻藏坐镇4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率部赴青海随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参与平定罗卜桑藏丹津叛清活动。清雍正皇帝悯阿宝多次听调,战功卓著,慰谕之。诏封多罗郡王,赐银万两。清雍正二年(1724年),青海乱定,顾实汗后裔,一则纷乱多事,二则前皆游牧祁连山后,后自行迁徙山前,越界游牧,不服节制。清诏令忠顺朝廷,卓有功勋的阿宝携部驻牧青海“博罗充克克”之地,管辖青海诸部。将其原属牧地阿拉善收回。清雍正七年(1729年),阿宝因驻牧地狭小,擅自越界游牧到乌兰木伦及额济纳河等地,被清廷议罪削郡王爵,降为贝勒。雍正八年(1730年),阿宝率噶斯兵千人,会西路大军于巴里坤,进击准噶尔,其子衮布击准噶尔败遁,清雍正帝诏封衮布为辅国公。阿宝仍自军所归阿拉善牧。清雍正九年(1731年),谕嘉之,诏复郡王爵。

 

  在阿宝迁牧青海博罗充克克时期,清廷命侍郎臣通知细心踏看,复会督臣岳钟琪详议具奏,嗣命臣通知暨光禄卿史在甲督理工务。于1730年在贺兰山后葡萄泉水甘土肥处,奉旨修建定远营(今巴彦浩特),作为屯兵镇守之地。阿宝复归故地后,清廷将定远营赐予阿宝,旗额肯衙门即从夏日布勒都(紫泥湖)迁至定远营城。

 

  清乾隆四年(1739年),阿宝逝,次子罗卜藏多尔济按清朝法例,降爵袭札萨克多罗贝勒。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罗卜多尔济享满蒙联姻之殊遇,尚公主,授多罗额驸。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奉命征讨准噶尔诸部乱,擒捕准噶尔部达瓦齐汗和辉特部巴雅尔汗。以少胜众降伏哈萨克,歼灭柯尔柯斯诸部,追击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至俄罗斯境,继而转战天山南北,资助平定大、小和卓木的反清叛乱,功勋显赫。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诏晋封罗卜多尔济为多罗郡王,授参赞大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御制诗赞曰:“渭阳所出,札萨颖材,命帅本部,宣力龙堆,及爱隆阿,单骑见虏,降哈萨克,厥功甚钜。”诏图形紫光阁,以彰勋绩。乾隆三十年(1765年),因功诏晋封和硕亲王。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罗卜藏多尔济为加强全旗政务管理,将全旗划分为6个区域:一、东起黄河,西至乌础山,北起哈布特日嘎沙漠,南至查干套海及贺兰山北麓;二、东起哈布特日嘎沙漠,西至克布勒、克日毛里图,北起乌兰布拉格,东南至黄河边;三、东北从吉兰泰起至东沙日札、西沙日札,西以那林哈那、巴彦诺尔公、毕齐格台、齐巴岗查为界,东以敖伦布拉格、图克木等地为界;四、北起克布林,南至道兰布拉格、吉林,东起困都来、巴尔斯来,西至豪木克沙漠;五、西北起额孟札海克勒,至北面的额尔克哈什哈,东起图兰太,西至额布林梁、那林包日勒井等地;六、东起三关始沿长城至中门城门,再往西南的三印井、淖干梁、探巴、杜特、一步棋、骚羊湖、查干布拉格、包勒盐地、札格图、哈拉湖查、淖木根、阿拉呼都格等地。乾隆四十一年(1781年),罗卜藏多尔济奉诏率所部500人赴兰州,会同清军围剿清海循化萨拉族苏四十三领导的反地方官府的起义,在华林寺击败了起义军。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诏世袭罔替。罗卜藏多尔济以其功勋卓越,受封最多,爵位最高,是阿拉善霍硕特旗历代王爷中最为知名的札萨克亲王,故后代台吉皆以罗为姓。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罗卜藏多尔济逝,其长子头等台吉旺沁班巴尔袭位,尚郡主,授固山额驸。郡君卒,复尚县主,授多罗额驸。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从大军剿灭撒拉族人在华林寺的起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授宁夏副都统,甘肃石峰堡民变,旺心班巴尔立即镇压,受到清廷的谕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旺沁班巴尔吉开创吉兰泰盐从黄河水运到山西的捷径,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统计,是年该旗的吉兰泰食盐收入银达8000两。

 

  清嘉庆十年(1805年),旺沁班巴尔胞弟玛哈巴拉袭位;清嘉庆二十年,玛哈巴拉改变原行区划,实施苏木、巴格建制,设8个苏木、34个巴格。清嘉庆二十六年(1821年)又增设两个巴格,至此全旗共有8个苏木,36个巴格、1个定远营城。36个巴格即:巴润别立、乌图、宗别立、布古图、科伯那木格、厢根达来、豪依尔呼都格、通湖、札哈道兰、图兰太、额尔克哈什啥、查干布拉格、巴彦布日都、查干淖日、雅布赖、巴丹吉林、艾立布盖、宗乃、拐子、树贵、巴伦沙尔札、宗沙尔札、巴彦乌拉、沙尔布尔都、巴彦诺日公、库克布尔都、苏木图、吉兰泰、科布尔、图克木、洪格日鄂楞、哈鲁乃、沙金套海、巴彦套海(哈拉和尼图)道兰苏海、磴口。苏木和巴格为两个直属于旗的基层政权组织,苏木当时为军事组织(后演变为行政组织),只管军队和军事行政事务,巴格是以游牧区域为单位建立的基层行政组织,管理一般行政事务,兼管民事、刑事诉讼。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玛哈巴拉长子襄都布苏隆袭位;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襄都布苏隆长子贡桑珠尔墨特袭位;清光绪二年(1876年),贡桑珠尔默特次子多罗特色楞袭位;清宣统二年(1910年),多罗色楞长子塔旺布鲁克札勒袭位。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国民政府终止了阿拉善霍硕特亲王的俸禄,但仍保封建王公世袭统治权,政治上按蒙古盟旗组织法规定直属中央政府蒙藏委员会管辖,旗王府机构沿袭清朝旧制,仍为1城、8苏木、36个巴格。

 

  中华民国2年(1913年),内外蒙古赞同共和制的各旗蒙古王公在阿拉善霍硕特旗定远营集会表示,遵守中华民国律例,悬挂五色国旗,实行五族统一。中华民国3年(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令,阿拉善霍硕特的行政事务由宁夏处理,军事防务归宁夏护军使节制,但宁夏代管徒有虚名。中华民国13年(1924年),中华民国政府任命塔旺布鲁克札勒为蒙藏院总裁。中华民国15年(1926年),冯玉祥在磴口巴格建兵站,并设立磴口县,使该地区形成一地两治的局面。中华民国17年(1928年)4月至11月,阿拉善霍硕特旗的德钦一心诺尔布等人在冯玉祥国民军的援助下,举行武装暴动,推翻阿拉善旗封建王公政权,宣布成立“阿拉善政务委员会”,为时7个月失败。新政权失败后,旗札萨克印交广宗寺喇嘛坦迭斯尔德呼图克图暂时执掌。同年11月,国民政府设立宁夏行省,将阿拉善旗和磴口县划归宁夏省管辖。中华民国20年(1931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按蒙旗惯例,正式任命达理札雅为阿拉善霍硕特旗札萨克。中华民国21年(1932年),达理札雅回旗执政,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中华民国26年(1937年),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七号训令批准,废除“阿拉善霍硕特印”,改发“阿拉善霍硕特旗印”。同年3月6日,正式成立阿拉善霍硕特旗政府。旗政府升青天白日旗,悬挂孙中山像。中华民国30年(1941年)9月,达理札雅参照中央训令,结合地方实际,改革调整政府机构,在保留协理、章京等原官制的基础上,新设政务、秘书、教育、财政4个处。处设主任,由原仕官兼任,管理各部门工作。另将旧有的听差处(也叫堆子)改为理事官司厅,直属旗政府,管理全旗司法。分设稽查局(内设税务、行政、警务部门),征收税赋,维护治安,查辑不法,调查户口。并选拔一批有文化、有能力、有威望的中青年人士任职。

 

  为保卫旗政府,维持地方治安,同年,报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成立阿拉善霍硕特旗区防司令部及骑兵保安总队,下辖8个大队、24个中队、72个分队,总兵力约3千人;对“教案”进行清理,经过10年的努力,收回“庚子赔款”抵押的和被教堂侵占的土地,转租给农民,由农民向旗政府付租,充实了府库;由西北盐务局经营开采四大盐湖,按年向旗府交纳税金;将产量大的煤矿收回,由旗府派员经营开采;在集镇设立税务股,专司税收工作,使旗府的财政收入大增;兴办教育事业,培养有用人才。阿拉善霍硕特旗出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

 

  中华民国24年(193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和宁夏省方面在阿拉善霍硕特旗派设军事、行政、税收机构,形成一地数治、政出多门的状况。中华民国25年(1936年)3月,宁夏省方面和阿拉善旗王府因磴口县土地所有权问题发生纠纷,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派唐柯赴宁夏调处,议定磴口县土地所有权仍归阿拉善旗,行政权仍归宁夏省负责。中华民国26年(1937年)9月,国民政府委派徐子献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驻阿拉善霍硕特旗军事专员,设置电台,从事特务活动。之后,办事处机构完善,人员增多,肆意干涉旗政。中华民国35年(1946年)7月,办事处易名国防部派驻阿拉善霍硕特旗军事专员办事处,1949年9月,阿拉善霍硕特旗和平解放时被取缔。中华民国30年(1941年),宁夏省在柴泥湖设局未果。

 

  中华民国27年(1938年),由于达理札雅抗拒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对阿拉善霍硕特旗的控制,被马鸿逵协迫送往兰州软禁达7年之久。之后,马鸿逵在阿拉善霍硕特定远营强行设立宁夏省驻定远营办事处,肆意干涉阿拉善霍硕特旗行政、司法、警政和税收,形成旗政府和办事处并存的局面。中华民国33年(1944年)9月,在社会各界和旗内上层人士的要求下,达理札雅才得以回旗执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军事部署的需要,又重建阿拉善霍硕特旗区防司令部、骑兵保安总队,列入西北军事部署体系。1946年9月1日,任命达理札雅为阿拉善霍硕特旗区防司令部中将司令,区防司令部下设骑兵保安总队,保安总队下辖5个中队、一个通讯分队和一个勤务分队。先后任命达理札雅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行政院顾问、西北行政长官公署参议、宁夏省政府委员等高级职务。中华民国36年(1947年),宁夏省提出了阿拉善霍硕特旗的隶属关系问题,国民党蒙藏委员会于同年4月16日训令:阿拉善旗政府方面按蒙古盟旗组织法第四条,仍直隶中央,旗与省之间的关系,就近接受西北行辕之督导。阿拉善旗的军事事项由军委驻旗军事专员负责协助办理,同时受西北行辕的节制。

 

  中华民国38年(1949年)4月,德穆楚克栋鲁普纠集内蒙古地区少数王公、喇嘛以及国民党统治区的蒙古族知名人士在定远营举行了“蒙古自治筹备委员会”,后经多方活动,几经周折碰壁后,1949年7月,才终于得到蒙藏委员会转来的国民党行政院院长阎锡山签署的准予召开“蒙古人民代表大会”的命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蒙藏委员会档案》卷1049号、1091号)。同年8月5日至10日召开“蒙古人民代表会议”,拼凑起了“蒙古自治政府”这个“历史怪胎”,推举德穆楚克栋鲁普为主席,达理札雅为副主席。在全国大部分已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北的形势压力下,9月20日,“蒙古自治政府”分裂瓦解。同年12月德穆楚克栋鲁普潜赴蒙古人民共和国被引渡回国受审。达理札雅及留在定远营的部分“蒙古自治政府”人员,将“蒙古自治政府”易名为“西蒙自治政府”,达理札雅以“西蒙自治政府主席”的名义,向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上书,陈述“西蒙自治政府”成立及其所辖范围,并请转呈毛主席核准,中央答复:不承认“西蒙自治政府”。至此“西蒙自治政府”遂告彻底结束。

 

  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霍硕特旗札萨克达理札雅、协理罗·巴图孟柯等率领全旗军政各界,毅然摆脱国民党政府的诱惑和德穆楚克栋鲁普、李宁信所谓的“蒙古自治”的羁绊,致电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及彭德怀司令员,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举行和平起义,结束了阿拉善霍硕特旗252年的封建王公统治。1949年10月15日,旗政府在定远营(今巴彦浩特)召开政务扩大会议,议定将原阿拉善霍硕特旗政府改为阿拉善霍硕特旗人民政府,人民政府设立主席1人、副主席2人,政府下设秘书处、政务处、财政经济处、文化教育处、卫生保健处、生产事业处。稽查局改称人民公安局,理事官厅改为人民法院。旗人民政府驻定远营。全旗设8个苏木和36个巴格基层政权。

 

  1950年3月31日,经中共宁夏省委批准,成立宁夏阿拉善和硕特旗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府首长称主席、副主席。设政务委员会,下设秘书、政务、财政、建设、文教、卫生保健6个处,处下设科室。阿拉善霍硕特旗骑兵保安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阿拉善旗人民保安总队,设立政治处,建立政治工作制度。1951年8月18日,中央内务部决定改称为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1952年6月4日,宁夏省批准,阿拉善自治区的36个巴格为基层政权组织,在巴格之上设立8个苏木,为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同年11月1日,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批准,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同意,定远营改称为“巴音浩特”。1954年4月25日,鉴于宁夏省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辖阿拉善旗和磴口县)已成立,自同年4月18日起,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改称阿拉善旗人民政府。1953年《五三协议》和1954年《六五协议》两次划界划给甘肃、宁夏各县16180平方公里。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阿拉善旗遂归甘肃省蒙古自治区、甘肃蒙古自治州管辖。同年,阿拉善旗人民政府调整基层行政机构,将8个苏木合并为6个苏木,建苏木公署,为旗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下辖36个巴格基层政权组织。即:一苏木驻定远营西关,辖定远营及贺兰山周边的巴润别立、科伯那木格(今通古淖尔)、苏木图(今木仁高勒)、宗别立、乌图(今木仁高勒)、布固图、厢根达来等7个巴格;二苏木驻查干布拉格,辖南部腾格里沙漠地区的豪依尔呼都格(今嘉尔格勒赛汉镇)、札哈道兰(今温都尔勒图镇)、通湖(今腾格里额里斯苏木)、额尔克哈什哈、图兰太(今查干布拉格苏木)、查干布拉格、查干淖日(今查干布拉格苏木查干淖日嘎查)等7个巴格;三苏木驻和屯池,辖中部巴彦乌拉山地区的巴彦布尔都(今豪斯布都苏木)、巴彦乌拉(今吉兰泰图格里嘎查)、吉兰泰、沙尔布尔都(今锡林高勒)、库克布尔都(今豪斯布尔都苏木)等5个巴格;四苏木驻雅布赖,辖西部地区的巴丹吉林(今阿拉善右旗萨日台苏木及巴彦温都日苏木一部分)、艾立布盖(今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朝格图苏木、巴彦温都日苏木)、雅布赖(今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阿拉腾敖包苏木)、宗乃(今阿拉善右旗塔木素格布拉格苏木)、树贵(今阿拉善右旗树贵苏木)等5个巴格;五苏木驻巴拜嘎休;辖北部地区的拐子(今额济纳旗温图高勒苏木)、巴伦沙尔札(今阿拉善右旗笋布日苏木)、宗沙尔札(今乌力吉苏木)、图克木、洪格日鄂楞、巴彦诺日公等6个巴格;六苏木驻敖伦布拉格,辖沿黄河地区的哈鲁乃(今敖伦布拉格镇)、科布尔(今敖伦布拉格镇)、沙金套海(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道兰苏海(今巴彦木仁苏木)、旧磴口(今巴彦木仁苏木)、巴彦套海(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等6个巴格。

 

  1955年11月21日,国务院131号文决定,甘肃省蒙古自治州改称甘肃省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阿拉善旗人民政府改称阿拉善旗人民委员会。1955年12月19日至23日,在巴音浩特召开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全票通过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额济纳旗自治旗合并,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的议案。

 

  195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批复并经国务院4月3日第26次国务会议通过《设置巴彦淖尔盟和巴彦浩特市的决定》,同年6月1日,原属阿拉善旗的巴音浩特镇改为巴彦浩特市(县级市),与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合并成巴彦淖尔盟,盟府驻巴彦浩特市,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1958年3月,阿拉善旗整合组并基层政府组织:撤销6个苏木公署(区级)建置,36个巴格(乡)合并为20个,改称苏木(乡),为基层一级政权机构。20个苏木即:巴音树贵苏木(含原乌图、布固图、巴润别立巴格)、宗别立苏木(原宗别立巴格)、嘉尔嘎勒赛汗苏木(原豪依尔呼都格、厢根达来巴格)、查干布拉格苏木(原查干布拉格、额尔克哈什哈巴格)、科伯那木格苏木(原科伯那木格巴格)、温都尔勒图苏木(原札哈道兰、通湖巴格)、图兰太苏木(原图兰太、查干淖日巴格)、锡林高勒苏木(原沙尔布尔都、苏木图巴格)、豪斯布尔都苏木(原巴彦诺日公、库克布尔都巴格)、巴彦吉兰太苏木(原巴彦乌拉、吉兰泰巴格)、雅布赖苏木(原雅赖巴格)、塔木素格布拉格苏木(原宗乃、树贵巴格)、巴彦温都日苏木(原巴丹吉林、艾立布盖巴格)、温图高勒苏木(原拐子巴格)、乌力吉笋布日苏木(原宗沙尔札、巴伦沙尔札巴格)、巴彦洪格日苏木(原图克木、洪格日鄂楞巴格)、巴彦诺日公苏木(原巴彦诺日公巴格)、敖伦布拉格苏木(原科布尔、哈鲁乃巴格)、哈腾套海苏木(原沙金套海、巴彦套海巴格)、巴彦木仁苏木(旧磴口、道兰苏海巴格)。

 

  1958年4月,国务院第76次国务会议批准,巴彦淖尔盟与河套行政区合并。同年7月,巴彦淖尔盟、河套行政区和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前旗及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合并组成巴彦淖尔盟,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盟行署迁往巴彦高勒镇(三盛公)。阿拉善旗人民委员会下设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办公室、人事科、民政科;计委系统、计划委员会、物价委员会;文化卫生系统、文化教育局、卫生科;财贸系统、商业局、粮食局、财政局;工业交通系统、工业交通局、矿产科;农牧林水电系统、牧业局、林业局;政法系统、公安局。同年9月5日,国务院第79次全体会议通过“撤销巴彦浩特市,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划归阿拉善旗”的决定,巴彦浩特市撤销,恢复镇级建制,隶属阿拉善旗领导。同年9月24日,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旗县委书记会议精神,撤销巴彦树贵苏木建制,辖区并入巴彦浩特镇,镇区农业合作社组成乌兰巴彦人民公社,设镇社两套机构,同年底改为镇社合一的巴彦浩特镇人民公社。同年11月阿拉善旗乌达镇成立,随后即划归巴彦淖尔盟直接领导。

 

  1959年1月,阿拉善旗全部实现人民公社化,与苏木政府并设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共建起20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同年6月,阿拉善旗的温图高勒人民公社划归额济纳旗管辖,划出面积15825平方公里。同年8月,磴口县将中滩、红星两个人民公社移交阿拉善旗管辖,两社面积约266平方公里。同年11月,将图兰太人民公社并入查干布拉格人民公社。

 

  1960年6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巴彦木仁人民公社划归乌达镇。至此全旗共有17个人民公社,107个大队。同年8月,中共阿拉善旗西部区工作委员会及办事处成立,辖巴彦温都尔、雅布赖、巴彦诺日公、乌力吉笋布日、塔木素格布拉格5个苏木;同年12月1日,中共阿拉善旗西部工作委员会及办事处改由巴彦淖尔盟直接领导。

 

  1961年4月,国务院批准《关于设立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撤销阿拉善旗的决定》,以原阿拉善旗的巴彦浩特镇、巴彦吉兰泰、锡林高勒、宗别立、温都尔勒图、嘉尔嘎勒赛汉、查干布拉格、科伯那木格、豪斯布尔都、巴彦洪格日、敖伦布拉格等11个人民公社的区域为阿拉善左旗的辖区;巴彦温都尔、雅布赖、塔木素格布拉格、巴彦诺日公、乌力吉笋布日等5个人民公社的区域为阿拉善右旗管辖区。哈腾套海人民公社的部分区域归磴口县和乌达镇管辖,部分并入相邻的人民公社。1961年5月13日,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关于设立阿拉善左、右旗,撤销阿拉善旗的决定》,阿拉善左旗正式成立,旗政府驻巴彦浩特镇;5月25日,阿拉善右旗正式成立,旗政府驻呼和达布苏(今雅布赖镇雅布赖盐场旧址)。

编辑:
信息来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