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方志编修 > 大事回眸

二、农业开发区纪实---(一)腰坝滩

  一、历史延革

  巴润别立系蒙古语,意为西坡,因地处贺兰山西坡而得名。清代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设立巴润别立巴格,1958年撤销巴格,属巴彦浩特镇管辖。1961年单独划出成立巴润别立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苏木。1985年,撤销苏木按区划范围成立巴润别立镇。2001年,在全旗撤乡并镇的机构改革时,原厢根达来苏木撤消并入巴润别立镇。

  巴润别立镇俗称腰坝滩,开发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井灌饲料基地,中国牧区最大的人工牧业粮草基地之一,有“绿洲农业”的美称。开发建设之初,数千名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号召,在此留下了青春和汗水,有的在此安家立业,扎根大漠;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长眠于这片热土。

  二、自然地理情况

  (一)地理位置

  巴润别立镇位于阿左旗南部,地理坐标东径105°18′——105°48′,北纬38°20′——38°46′。东临贺兰山,西靠腾格里沙漠,北接巴彦浩特镇,南与超苏木、嘉苏木相连。镇区中心北距阿拉善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40公里,东越贺兰山至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约70公里,银巴公路、中长公路贯穿其境。

  (二)地形地貌

  巴润别立镇地处贺兰山西麓洪积倾斜平原中下部平原区,海拔高程1295~1400米之间,地面坡度在2.5%左右,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部又略高于中部,基本可视为东、北、南三面高而西低的半环状地形。

  (三)气象气候

  巴润别立镇属干旱温热荒漠草原区,气候特点干旱少雨,多风沙,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年降水量160—190毫米,蒸发量达3700毫米以上。全年日照时数长达3316小时,≥10℃积温3100℃,年平均气温7.5℃,最低气温—32℃,最高气温38℃,年均无霜期150天,雨热同季。多年平均风速3.2米/秒,最大风速20米/秒。大风日数27.5天。最大冻土深度1.45米,地震裂度为7度。

  (四)资源情况

  全镇总面积3295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21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万余亩。是全旗重要的粮料、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全盟农牧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现存栏牲畜10万头(只),其中舍饲养殖4万头(只),年出栏牲畜3万头(只)。生产皮张25000余张,年产山羊绒3万公斤,驼羊毛20万公斤,肉类76余万公斤,年产粮料4000万公斤,各类绿色蔬菜40余万公斤,水果9万余公斤,西瓜500余万公斤。梅花鹿、肉用犬、长毛兔、美国红、黑堤葡萄、麻黄、梨枣等特种种植养殖业逐步兴起。2001年被确定为全旗科技示范区, 2002年委托内蒙古大学对以腰坝滩绿洲井灌农业区为中心的高效生态农业园区进行了规划。

  巴润别立镇地下资源分布较广,已探明地下矿产资源10余种,矿点20余处,主要有:硅石、石灰石、铁、芒硝、辉绿岩、白云岩、烟煤、粘土等。已探明储量硅石800万吨,石灰石200万吨,辉绿岩5万吨,白云岩2亿吨,铁矿石2万吨,芒硝15万吨,烟煤6000万吨,尤其建材用粘土量储量在数亿吨以上。

  巴润别立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南寺旅游区和月亮湖景区成为全区首批通过了国家4A级认证的旅游景区和全盟龙头旅游企业。

  三、经济发展

  近年来,巴润别立镇党委、政府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于2001—2002年经充分酝酿认证,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建设高效生态农牧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园区(简称“三个园区”)的发展新思路。经过近五年的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有数据显示:2006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7539.6万元,是2002年的2.05倍;财政收入由277万元增加到1255万元,是2002年的3.66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 %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845万元,超过“九五”前历年投资的总和。

  (一)农牧业经济。2007年镇农业总播种面积为7.98万亩,其中玉米达到5万多亩。由于3月份遭遇雪灾,致使小麦错过了最佳播种时节,播种面积较往年减少上万亩;油葵、玉米喜获丰收,收购市场行情好于往年。雨水较为充沛,草场植被长势旺盛,牲畜膘情普遍较好,绒毛出售价格与2006年基本持平。

  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三农三牧”问题作为农牧业生产的工作重点,全面贯彻农牧业税免征政策,落实种粮直补及综合补贴工作。四年间累计发放补贴579万元,受益农民2127户,7476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因政策性年均增收218元。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全镇1.5万亩玉米进行了参保。

  先后顺利实施了上海、沙日霍德两个嘎查的千村扶贫工程及巴音宝格德、塔塔水、铁木日乌德三个嘎查的整村推进工作,项目总投资249.43万元,270户贫困家庭得到项目扶持,921人从中受益。投资206万元,实施了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南部三个嘎查 2000余人 3000头(只)牲畜的饮水难问题。逐步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00余亩。

  设施农业稳定发展,高效日光节能温棚总规模达到102座。年生产能力60吨的干鲜蔬菜厂运营正常,传统的面粉加工、榨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得到平稳发展。农区养殖业发展到1500余户,建成高产绒山羊养殖场一处。奶牛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养殖户达到121户,奶牛存栏300多头,日产鲜奶达7000公斤。

  (二)工业经济。全旗重点建设项目贺兰山风电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达到12万千瓦的发电规模,投资达到12亿元。同时,与宁夏发电集团就我旗境内成立子公司,新建25万千瓦风电达成合作意向;艾纳维公司8万吨元明粉项目生产运行基本正常;4万吨低铁硫化碱续建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镍钼矿的采选工程进展顺利,9月份将进行采选试车;昌繁有限公司石英沙的销售市场前景广阔。全旗重点项目华西公司9万吨高蛋白饲料加工项目完成土建,因种种原因工程受阻;传统的煤炭采矿业受政策影响,基本停顿。总的来说,工业经济在全镇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风电、硝化为支柱,以石英沙、工业石灰、石料、农副产品加工为补充的工业化发展格局,经济结构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农牧业大镇向工业大镇的转变。

  (三)旅游经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寺经过多年建设,其生态环境、旅游品味、接待能力、服务水平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以其独有的佛教文化、贺兰山自然景观,吸引着国内外旅游爱好者。方兴未艾的10余处特色农牧家游,也使当地旅游业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巴音朝格图嘎查自筹资金开展草原那达慕,吸引了大批游客。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一大批餐饮、商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也明显加快,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四、基础设施及生态建设

  巴润别立镇交通便利,电力充足,通讯发达。银巴公路是通往左旗、南部苏木(镇)和宁夏等地的主干线,长达100公里,贯穿全境。“三横一纵”黑色油路将全镇10个农业嘎查基本全部连接。嘎查均铺有砂石路可通行机动车辆,四通八达,入乡联户。35千伏高压线路由南到北贯穿全镇,并已形成网络体系。除固定程控电话外,中国联通、移动均已开通业务,通讯十分便利。镇区有商服一条街近1千米,农贸市场一座占地约3000m2。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城镇建设累计投资已达到6000余万元。

  (一)基础设施与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大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区综合整治工作,逐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完成了党政办公大楼的土地置换搬迁,积极配套出台优惠政策,促使农牧业服务中心、地税所、国土资源所、派出所、司法所、巴润别立汽车站等单位相继入驻小区,规划并建设了温棚小区,奶牛、梅花鹿特种养殖小区,引进高产白绒山羊养殖厂、干鲜蔬菜脱水厂等五家农牧企业,并配套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城镇集中供水、供电,完成2公里新镇区黑色路面主体工程,架设高压线路6.5千米,铺设供水管网7000米,建成10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城镇绿化面积逐年增加,达到了2800平方米。强化防汛意识,投资10万余元对镇灌区防洪坝进行了维修。农区电网改造达到80%以上。连接镇区和各嘎查的“三横一纵”25公里黑色油路基本完工。司法所、国土资源所和移动公司办公楼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

  (二)生态建设。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生态公益林补偿项目,实现了哈根高勒整体退牧搬迁,四年来,累计飞播造林1万亩,退牧59.2万亩。加强草原保护,严厉打击外来人员乱搂发菜,挖苁蓉、锁阳等破坏草场植被的行为草原沙化、退化得到有效遏制。

  五、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其它社会事业发展

  巴润别立镇现辖12个嘎查,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万余人。有蒙、汉、回、满、藏等民族,其中农牧业人口7661人,少数民族2199人。镇内机关、学校、金融、邮政、电信、供电、石油、供销公安、交警、工商、税务、运管等机构配套齐全。科教、文体、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

  (一)文化体育

  巴润别立镇文化服务中心具承揽全镇的文化体育工作。文化服务中心现有工作人员8名,办公室、活动室、图书室、体育活动场地等设施建设齐全。嘎查文化体育活动室12个,牧家游等文化联系户5个,青年活动中心1个。1997年投资38万元建成有线电视转播室,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先进体育镇”,年开展大中型体育活动30场。

  (二)教育

  巴润别立镇学校是全日制初中、小学现有教职工94人,学生719人,校园总面积196760平方米,均配有多功能教室、语言室等多媒体教室。2004年率先完成校园危房改造工程。

  (三)卫生

  我镇建有基层卫生院1所,占地12000平方米,医护人员16名,均达到中等专业以上文化程度,设有12个嘎查卫生院,农牧民合作医疗、儿童接种免疫机制完善。

  (四)其它各项社会事业。科技工作成果显著,建成“一池三改”环保沼气池139座,节水灌溉、优化施肥、澳援项目太阳能灶、牲畜三元杂交等新能源新技术得以推广应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举办了多期就业技能培训班,实现近1000人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完善,依托退牧还草项目推行农牧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镇沙日霍德、巴音宝格德、图日根、铁木日乌德、塔塔水、白石头嘎查共实施退牧还草59.72万亩,涉牧户744户、2739人,截至目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419人。

编辑:
信息来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